网上有关“板块构造运动的力源机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板块构造运动的力源机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刚性岩石圈在软流圈之上运动,从而导致地壳复杂的形变,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地壳演化的基础。对于驱动板块运动的力源机制,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889年费希尔(Fisher)提出了地幔对流的概念,认为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板块是由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作用而运动的。1912~1915年,魏格纳(A.L.Wegener)认为驱动大陆漂移的力,主要是离极力和潮汐力。1967 年埃尔萨塞(W.m.Elsasser)提出了驱动板块运动的推—拉模式,认为在重力场中运动的板块,主要受洋脊推力和下沉板块的拉力而运动动。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力学派,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所产生的离心力,是地球表层运动的主因。张文佑认为地球内部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收缩作用和重力分异作用,在热作用下发生体积膨胀或某种方式的热对流等等。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板块运动的力源问题。
大量事实证明,驱动板块运动的力是多种不同地质过程产生的力联合作用的结果(金性春,1987),但主要的应是重力、热力和地球自转力。黑水—台湾地学断面地热流资料表明,以湘中下沉板块——低热流楔形带为中心,在东西两侧分别相距550km的华南微板块的闽西高热区和扬子微板块的川中高热区,可能自雪峰期以来就存在两个古地幔热流柱,形成了地幔热对流。由于从低密度地幔热熔柱上涌、地壳减薄、热动力驱动、推挤板块相向运动,两块体在湘中受阻,高密度块体因重力下沉,低密度塑性地壳在板块俯冲—碰撞作用下产生了加里东前区域热动力巨型线性褶皱挤压变质带。
Kusznir and Park(1986)研究认为,地表热流密度超过60mW/m2时才有可能产生岩石圈的引张,超过75mW/m2时才能形成岩石圈的压缩变形。川中遂宁—武胜一带,其大地热流密度平均值为72.58mW/m2,深部热流占大地热流总量的73.56%,说明主要热源来自上地幔。闽西宁化—清流一带地热流密度更高,其平均值达79.4mW/m2。均达到了岩石圈变形所需要的热动力条件。而湖南—江西剖面平均大地热流密度为43.02mW/m2,这种差异与地幔热对流引起的板块运动有关,而且现在仍在活动(张术根等,1995)。板块运动是要大量消耗和散失热能的,可以推论,400Ma以前,两处古地热柱的地热能量要比现今大许多倍,因此,足以驱动板块运动产生俯冲—碰撞作用。压缩、褶皱变形和拉伸就是热状态改变的结果(王登红,1998)。
从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和卫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可知,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密度、导电性、刚柔度不同的软硬相间的块体组成,上地幔顶部和软流层顶部起伏变化很大,岩石圈厚薄不一,反映了地壳、上地幔纵向和横向的非均匀性,如果软硬不同的块体,由于热扰动产生热对流,驱使地幔块体蠕动,在地球旋转力和重力作用下,不断进行自身均衡调整,趋向相对均衡状态。很明显,流变性大的低密度塑性地幔块体相对柔软,在高密度地幔块体挟挤下容易变形,并牵动其上的岩石圈或地壳的相应部位产生同样规模的运动,或者压缩缩短、变厚或伸展,这可能是板块拼接后相对稳定的地块内的一种以垂直运动为主兼水平运动的断块或褶皱变形。在一些以水平应力为主的厚地壳块体,由于地壳的附加载荷与地幔浮力对地壳底部的上托作用,导致地壳上下挟挤,是形成壳内水平软弱带—韧性剪切滑脱带的动力源之一。
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表明,由于大陆古板块在长期构造变动中,多数已不存在理想的像“平板”那样的板块在软流圈上作水平运动,更多的岩石圈底板可能是凹凸不平的块体,不少地区已难分出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线,一些比重大的刚性上地幔块体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深扎在软流层中,成为犬牙交错的刚柔相间和稳定性较强的块体。
从全球构造看,中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处在欧亚板块内部地壳隆起区和地壳沉降区,分别形成板内隆起断裂型及板内沉降盆地型中低温地热资源。滇西、川西及藏南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对形成板缘岩浆活动型高温地热资源极为有利。在上述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了中西部具有不同温度、矿化度和特殊化学成分的地热资源。既有高温蒸汽资源及中低温地下热水,又有淡热水、高矿化热卤水及热矿水,为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保证。[2]
温泉资源。全国水温在25℃以上的温泉总数为2796处,其中有2004处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温泉资源的市县数为455个,占全国市县总数(681个)的三分之二。藏南、滇西及川西地区的温泉数1140处在全区温泉总数(2004处)的二分之一以上。
由于中西部处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分布在板缘高温地热带和板内中低温地热带的温泉,因区域构造、热背景、热源性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不同,地表地热显示类型、温泉的温度、矿化度和水化学特征等,都有着显著的差异。[1]
盆地型地热资源。全国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9个,其中,有5个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即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国中西部还分布有如汾渭、银川、昆明、西宁等面积较小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由于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处在欧亚板块内部,构造活动性较弱,并具有低热背景,因此,在盆地深部,多形成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资源。
关于“板块构造运动的力源机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郁洪昌]投稿,不代表世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iyua.com/cshi/202502-618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世源号的签约作者“郁洪昌”!
希望本篇文章《板块构造运动的力源机制》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世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板块构造运动的力源机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板块构造运动的力源机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刚性岩...